当我坐在雷克萨斯ES 300h F Sport,我在想什么。
从开始这个主题,当我在什么里我在想什么,到现在已经快两个月了吧,没有两个月也有一个半月。我觉得这个话题还是很生动和有趣的,展现了一个人在一个时代下最真实的一些思想的流动,一些情感的变化,我觉得也是非常有益的一种尝试。
今天我想第一次把自己的声音同步放在传播的平台上,之前大多数是把自己的声音转化为文字,再进行一些删减,修补形成文字,当然基本上也是90%以上还原了真实的声音。但是,我们可能更需要追求一种百分之百的纯粹和完整,所以我觉得今天,就是这个开始。
现在我们行驶在京港澳高速进京方向,刚刚过了杜家坎收费站,前面是五环路,再往前是四环、三环到城里,一直到我的办公室,估计还要行驶半个小时到40分钟的距离,所以我们有充足的时间,当然不一定说那么久,但是我们有充足的时间来展开思想的交锋与对话,和自己、和周遭的一些事情和人、和整个世界展开一种想象。
最近这些天我也是在不断的聚焦自己想要做的事情,聚焦大家关注的这些话题,写了一些文字。每天写一篇,不多,每一篇差不多400~800字或者更多一点,多数应该是400~600字,把自己最想表达的——假设明天就不方便表达,最好在今天表达的那些话表达出来。
我写了关于“不”的三部曲。不,就是否定的,不是的不。第一篇叫《不找》,第二篇叫《不等》,第三篇叫《不算》。我自己把它定义为“不的三部曲”,也算是在人生将近不惑之年给自己留的一个痕迹。虽然只是点点的一笔,但是也挺有意思。
不的三部曲大家还是比较认可的。从转发从阅读再到反馈,不论是自己的还是家人给予的朋友的那些反馈,还都是很积极的很认可的,甚至有一些给出了很高的评价。也是让我小小欢喜。
《不找》表达的主要的意思就是人不需要去找,不要去找外界的帮助。不找支援,不找那些与自己期待的真正认可的事情有关或者无关的事物,而只是通过自己不断的寻找,不断的去摸索自己,精进自己的能量、学业、事业,达到一种不找的状态。
当然“不找”在咱们古代古人做的最好的还是孔夫子,我在文章里边也是举了孔夫子的例子,可以做到人生很难得很高的一种境界,就是不去向外找。
另外我在《不找》那篇里举了另外一个例子,就是乔布斯。也是我非常崇拜的喜爱的一位朋友,远方的朋友。乔布斯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人不必活在别人的世界里,因为你的时间有限,所以无需成为任何人。追随你的内心,跟着它们去你想要的地方,其实在某种程度上,那些方向你已经知道在哪里。我觉得很有哲理,也是事实,也是他人生的真实的经历。这是不找。
《不等》一篇说的主要是不要等待,任何事情现在就做。
我记得那篇我的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很多人很遗憾地度过了一生,其实就是因为三个字:“再等等”。我忘了原话是怎么说了啊,大概是这个意思,就是我们可能一直在等待,等待某个机会、等待一个人的出现,等待伯乐,等待等等。
但实际上只有我们去做,事情才有可能成功。just do it,就像Nike的广告语,just do it就去做,而另外一个耐克的slogan或者说有时会用在它的店头的标语、口号是:如果你有身体,你就是一名运动员。我觉得特别励志,也特别向上。
我第一次看到它,我记着应该是在东直门的一家Nike店。当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很受鼓舞,虽然没有当时就买下一双耐克鞋和衣服,但是觉得就是这么回事——不要给自己设限,就去跑就去做,就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人。
昨天还是前天我听到一个故事也是樊登老师讲的。在这一段创业旅程之中,我特别要感谢的一位并不真正认识的,但是实际上早已成为老朋友的朋友就是樊登老师。
我听了樊登老师大量的樊登读书,大量的书籍,治愈我不同的内心的一些需求,我觉得人到中年很多事情可能自己不一定能够想明白找得到答案,那么需要借助帮助。去什么地方寻找这些帮助呢,樊登老师的樊登讲书,真是一个宝藏之地,可以这么说。也是极力推荐给朋友们,有时间没时间多听一听樊登老师的讲课、讲书。
在樊登老师最新一期的樊登讲书之中,书名我忘了,但是他讲了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,也是我准备写在今天(7月13日)的每天的评论里的,那就是一个关于平衡的故事。
有一个人问另外一个人,人生应该怎么找到平衡?那个人就说人生找到平衡实际上就像是一种运动叫做游泳,人下到水里大家都经过这个场景,可以想象。在水里怎么找到平衡,大多数人可能会回答踩水,对吧。左一脚右一脚两只脚不停的踩不停的运动,当然手也会跟着运动,能够保持身体的平衡。通过踩水的方式,这是一种答案。
但那个朋友说要找到平衡,其实很简单,就是向前游。游起来,不论你用哪种泳姿,蛙泳、自由泳、蝶泳、仰泳,只要你游起来,你在动着,你就能找到一个平衡。
而那本书樊登老师实际上想强调的就是人生的这种动态的平衡。
有时候我们会陷入沉思,我们想停一停、等一等、让自己静一静,是一种方式,是一种不错的疗愈方式。但是,游起来,哪怕很慢的速度,哪怕很短的距离,也能够让你在水中保持平衡。不论你游得快还是慢,游的远还是游的近,只要你在游,只要你在运动,你就一定会找到平衡,因为如果你不能够找到平衡,你就要掉下去,可能要呛几口水,甚至有生命的安全的危险,但是只要你在游,你就能够找到其中的平衡。而这也是一种我从那本书里找到的高级的哲学。
那么回到雷克萨斯这个品牌,回到日系豪华品牌,回到车市,回到整个世界的一些运转,它的规律,它的方法。
最近我们有一个组织叫做motortalk,汽车谈。大家有一期选题就是关于整个日系的发展。日系车在这么快速的大时代的运转之下,是不是有一点慢了,车型是不是有点少了,尤其是在全球都在倡导纯电动、一切电气化的时代,日系的反应速度是不是过于保守了,我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。
我的观点是少即是多。
其实我们看很多的品牌,包括德系品牌,包括美系,包括我们身边的自主品牌,或者说华系品牌。大多数还是在追求速度,追求量而不是质。当然我们看到大家想追求量也必须有质的保障,但是量与质之间怎么能够找到这个平衡。什么是多,什么是少?我觉得日系品牌,尤其是这三大日系品牌,它们是在追求一种少即是多、知足常乐的平衡。
比如雷克萨斯,我们很清楚雷克萨斯现在车型车系并不多,坦率的讲跟同样豪华品牌ABB相比,奔驰、宝马、奥迪的车系车型都很多,很丰富,是一个饕餮盛宴。而反观雷克萨斯,反观英菲尼迪,反观讴歌,我们看到雷克萨斯目前在售的车系可能只有五六个车系。ES、LS、NX、UX还有什么,我想一想,都需要再想一下。之前的LX、GS、IS都已经由于市场原因或者自己内部的协调而停产,被砍掉。
现在剩下的车系其实并不多,你去雷克萨斯的展厅也能够感觉到车型不多,展车可能也就是五六辆,甚至是四五辆。
但是雷克萨斯依然可以卖到年均20万辆这么一个体量。仅仅是这几个车型,雷克萨斯在中国一年可以卖到20万辆以上,为什么?因为每个车系都很优秀,都很能打,都能够扛起细分市场的大旗。而最重要的我觉得并不是它们多能打,而是我们就有限的发展这几个系列,不需要更多,可不可以,一定可以。工厂扩建,在中国进行合资,方式太多了,但是有必要吗?
没有必要,为什么?因为雷克萨斯不想把自己从一个在中国20万辆销量的品牌一定要做到40万辆60万辆,甚至像BBA现在达到的70万辆的水平,没有必要。只是把自己的产品,核心产品做到极致,做到让每一个消费者都满意,就足矣,这就是知足。
我们说品牌为什么要知足?因为要保证一个质与量的平衡。
量多了,你就很难保证服务的水平。同样是雷克萨斯店,假设有很多个品牌,很多个车系,你就要配置更多的销售人员,假设你的店面的面积是一样的,不变的,那么车型越多顾客越多,意味着每一个人的拥有的服务,自己的占地面积,享受这种高端的舒适的环境的空间就越少。
所以我们讲过犹不及,找到中庸的点是最难的,当然这也是孔子的观点,就是中庸之道。
中庸之道很多人对它有些误解,有些人可能理解为是不是差不多就行了,是不是当一个和事佬,是不是找到一个所谓的平衡点。中庸之道是合适的极致,这其实才是对中庸之道的正解。
而即便是孔子,认为他在他的人生之中,包括他自己也没有做到中庸之道。他也没有见过真正有人能够做到中庸之道,可见这个中庸之道在孔子先生眼里有多么的极致,有多么的难做到。
所以在这个物质社会高度发展的时代,在人们的内心欲望不断膨胀,不断被满足的时代。人们的食欲其实比你要吃的东西更可怕。所以我觉得做任何事情,做任何的人都要讲究中庸之道,都要讲究适可而止,恰到好处。谢谢。
下一篇:雷克萨斯以温情对话世界
Copyright © 2016 安徽汽贸 版权所有 皖ICP备07010301号